2023 Outing|【Kivala 朋友】百靈佳殷格翰部落工作假期
每個單位或個人資源都有其限度,因此,百靈佳殷格翰更努力將每一件該做的事都儘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獲得傑出雇主認證肯定時,我們選擇的慶祝是支持社福團體的商品;新年度到來時,利用提供給員工三角桌曆的時候支持貓貓狗狗的中途之家;每年一度的貓之日、狗之日,邀請同仁曬貓曬狗,只要一參與就捐糧到流浪狗收容所;鼓勵同仁動起來保持健康,所有的消耗卡路里也變成愛心點數,累積後捐贈……我們盡可能讓公司內每個活動,除了自身目標達成外更具有社會價值,更遑論是單獨為社會議題所展開的諸多行動以及牽涉到民眾健康的本業。
百靈佳殷格翰即將迎來在台灣深耕的第50個年頭,我們持續思考,我們還能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什麼,大家放鬆、學習與歡笑的同時更深入的認識台灣、更展現我們的價值!
我們的年度員工outing也是以此角度思考,早在數年前,我們便已從單純玩耍走到文化體驗,從消費在地走到與在地共創經濟型態……同仁回饋的是更多的學習與更飽足的心靈!今年度,我們將同仁們分組派往台灣9個鄉鎮部落,實際「出力」參與在地文化、地景藝術,共創經濟型態。
- 5月 綠島東海岸 地景藝術協作:垃圾回收成為藝術品材質
- 5月 台東成功鎮小馬部落 地景藝術協作:小馬天主堂外藝術品再現
- 6月 台東金峰鄉南田部落 部落淨灘與海廢藝術創作
- 6月 宜蘭大同鄉樂水部落 部落小米採穗祭祭儀協助
- 7月、8月 台東金峰鄉金崙部落 部落小米田農事協作及環境整理
- 9月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舊社 舊社遺址整理、步道修復
- 9月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 部落家屋重建與手作古道
- 9月、10月 台東海端鄉崁頂部落 蓋亞那體驗菜園整構協助
5月 綠島東海岸 地景藝術協作:垃圾回收成為藝術品材質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被喊的第一聲前往綠島,到台灣德福公司(Taiwanderful Recycle Co)在綠島成立的減塑循環工作站,協力美國藝術家 Andrew Ananda Voogel在地景藝術節的創作,用綠島上的塑膠垃圾為材質,在海岸線上建立起一座通往更美世界的巨閘:The Fifth Wave, Gate to Horizon。而淨灘、撿拾各類垃圾並分類,提供藝術品創作所需要的「素材」就是這次工作假期同仁們的主要工作啦!
藝術家與綠島洄塑工作站合作,透過回收混凝土和塑料,創作出一件富有禪意的作品「Cosmic Gate / 浩瀚之門」。
藝術家:安德魯·阿南達·沃格爾 Andrew Ananda Voogel
作品名稱:Cosmic Gate / 浩瀚之門
作品地點:「綠島」洄塑工作站
【關於Andrew Ananda Voogel】
是一位博學的跨領域藝術家,致力於影像和裝置的交叉領域。他的創作涉及對歷史、地理和個人敘事的嚴格調查。 Voogel 在北加州長大,主要研究集中在從印度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契約勞工貿易。近幾年,他的作品曾在科欽-穆濟里斯雙年展、重慶長江攝影與錄像雙年展、城市博物館和第 11 屆歐洲宣言展上展出 . 他擁有舊金山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後殖民文學文學學士學位。 Voogel 目前是著名的舊金山當代美術館SECA 獎的提名人,該獎授予處於職業生涯新興階段的灣區傑出藝術家,過去曾且獲獎無數,2019韓國濟州島雙年展邀請展出藝術家。
資料來源:台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關於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是一個沿著台灣東海岸各地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作品,並設置在東海岸沿途風景區,稱之為「駐地創作」。除此之外,還有沿著台11線公路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音樂會等,是一個以東部海岸線區域的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為主題的藝術節。東部海岸壯闊自然,有時優美有時狂野,有時神秘有時開放,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寂靜而自然,樸素而自由,本藝術節透過駐地創作、藝術品設置、藝術活動、完善的旅行設施,讓觀光者在公共場所中找到情境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繼而產生夢想的在地生根。
《越過第五道浪》
「阿美族的諺語中,aka lalima(不要被打敗),經常是長輩用來勉勵年輕一輩面對困難,不要氣餒,繼續前進的哲理。這句諺語,也被詮釋為與阿美族人對海浪現象的修辭有關,亦即第五道浪(saka lima a taperik)。海浪是有頻率的,通常幾道小浪之後會有兩到三道較大的浪,而較大的浪,被阿美族人稱為第五道浪。從岸際出發,不論潛水或駕船,無論如何都需要面對第五道浪,穿越大浪之後,才有機會抵達更大更深與更廣的海域。」—————-蔡政良
東海藝術節臉書|紀錄分享 ► https://lihi2.com/Lg2gl
5月 台東成功鎮小馬部落 地景藝術協作:小馬天主堂外藝術品再現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被喊的第二聲在台東成功鎮的小馬部落小馬天主堂。
1950年代,飄洋過海來到小馬部落的天主教白冷會傳教士,奉獻給這片土地,在此終老。其中6位最終被安葬在部落天主堂的小小墓園裡,就此休息停泊,選擇與這塊土地同在。
藝術家達鳳.旮赫地以擔任育兒工作的公海馬為意象,以漂流木、鋼筋與竹子打造海馬藝術品,向這些瑞士傳教士致敬。然後這作品後來因為天候關係損壞了。
感謝相關主管機關與文史工作者的協助,願意讓百靈佳殷格翰協助西班牙藝術家 Jordi NN 來重啟這件藝術品,希望讓這個充滿故事與價值的景點有新的活化!
Jordi 的作品是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2023系列創作之一,呼應這次大會「越過第五道浪」主題,Jordi NN的創作為
《懸浮的海浪》
這個特定場域裝置藝術作品是一座以竹子打造的土地藝術雕塑,體現了海洋的雙重性、人類精神的韌性以及當地居民與海岸環境之間的深刻聯繫。懸浮在空中的波浪形結構呼喚出一種飄浮、輕盈和平靜的感覺,邀請觀眾反思生活中挑戰的起伏。這件藝術品象徵著勇敢面對「第五道浪」而不被擊敗的勇氣,同時強調我們與大自然和生命的和諧關係。它成為一個冥想的空間,慶祝著團結、韌性和融入在海洋自然節奏中的深遠智慧。
參與這次工作假期的同仁們,除了幫忙藝術家處理最難的竹子片,也在因颱風提早返台的綠島團同事協助下,成功將藝術家作品「懸浮的海浪」的懸浮結構立起!
【關於小馬部落】
位於台東馬武窟溪出海口北端的小馬部落,是個緊鄰著海岸山脈,依傍著太平洋的阿美族聚落。馬武窟溪的阿美族語古名Maloalong,因為溪流出海口的淡水海水交界處魚獲特別豐富,鄰近部落男人天天都要到溪邊、海邊撒八卦網。當東河部落人口越來越多,生活與耕作空間越來越不夠,漸漸有族人越過馬武窟溪,在溪北邊山腳下平緩的坡地上開墾、耕作進而定居,形成新的聚落。於是為了區分,馬武窟溪南邊的部落被稱為「大馬」,溪北邊分出來的新聚落被稱為「小馬」。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層次優美的肥沃梯田與錯落其間的搭麓岸,正彎腰辛勤耕耘的阿美族人,便成為百年來東海岸的日常風情畫。
【關於Jordi NN】
Jordi NN (1985) 出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2011年畢業於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美術系。 二十多年前,他帶著探索和試驗世界的衝動開始了他的旅行。 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參與國際展覽,從此成為一名單程票游牧藝術流浪者,參與了歐洲、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的國際藝術創作計畫。如今,他以其巨大的、時間性的與自然相關的環境藝術裝置創作而聞名。作為人類世時代的藝術家,其特定場域的大地藝術尋求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平衡。他的每件作品都植根於他自己的經歷、社會和環境,在藝術與自然世界之間建立聯繫。
資訊來源:台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關於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是一個沿著台灣東海岸各地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作品,並設置在東海岸沿途風景區,稱之為「駐地創作」。除此之外,還有沿著台11線公路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音樂會等,是一個以東部海岸線區域的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為主題的藝術節。東部海岸壯闊自然,有時優美有時狂野,有時神秘有時開放,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寂靜而自然,樸素而自由,本藝術節透過駐地創作、藝術品設置、藝術活動、完善的旅行設施,讓觀光者在公共場所中找到情境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繼而產生夢想的在地生根。
《越過第五道浪》
「阿美族的諺語中,aka lalima(不要被打敗),經常是長輩用來勉勵年輕一輩面對困難,不要氣餒,繼續前進的哲理。這句諺語,也被詮釋為與阿美族人對海浪現象的修辭有關,亦即第五道浪(saka lima a taperik)。海浪是有頻率的,通常幾道小浪之後會有兩到三道較大的浪,而較大的浪,被阿美族人稱為第五道浪。從岸際出發,不論潛水或駕船,無論如何都需要面對第五道浪,穿越大浪之後,才有機會抵達更大更深與更廣的海域。」—————-蔡政良
東海藝術節臉書|紀錄分享 ► https://lihi2.com/keYls
藝術家Jordi NN臉書|紀錄分享 ► https://lihi2.com/JMlit
6月 台東金峰鄉南田部落 部落淨灘與海廢藝術創作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被喊的第三聲在台東金峰鄉南田部落。
南田海岸,潮流除了帶回沖刷圓滾的南田石,也帶來各式的海洋垃圾......漂流木、浮球、酒瓶、寶特瓶……然而南田部落的智慧,將這些垃圾都變成了藝術品,並特許我們進入學習~
出發前村長擔心的風雨,轉為微微風的藍天白雲,看樣子老天爺很疼惜這些認真做事的同仁們,順利撿完滿滿四大袋垃圾,淨灘任務圓滿完成!
淨攤後的分類與處理才是精神所在,不要讓垃圾只是垃圾,賦予第二生命,今天要讓垃圾變身網美打卡點!在部落彩繪大師技術指導之下,一個個多元色彩的浮球慢慢成形。
小編也要特別提醒,若有機會到南田海岸,千萬不要亂撿石頭回家唷!!
【延伸閱讀】一顆就破產!台東海岸南田石頭千萬別亂撿 違者最高罰500萬
6月 宜蘭大同鄉樂水部落 部落小米採穗祭祭儀協助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被喊的第四聲在宜蘭大同鄉樂水部落。 2015年,曾經有個部落無私的張開雙手,為我們舉辦了豐年祭祭典,我們這群沒有在豐收上有多少努力的人成了祭典的主角。
2023年,有個部落有重要活動小米採穗祭到來,因為持續開放漢人參觀,造成部落除了祭儀事務之外,還要應對大量觀光客的到來......所以我們換了個角度,祭儀部落專心做,旁邊這些觀光客交給我們!從指揮交通、導覽支援、攤位支援、拍照支援......一直到支援搗米......
場佈工作這種小事就交給我們了!
我們尊重部落的文化,用他們的節奏推動活動!不僅僅是當個觀光客,而是透過「出力」帶著疑惑和尊重去探索、去認識!
7月、8月 台東金峰鄉金崙部落 部落小米田農事協作及環境整理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被喊的第五聲是台東金峰鄉金崙部落,我們前往協助小米田協作、收紅藜、種花生,同時還有Dada (休憩的竹床) 製作和Wubu (田邊石牆) 修葺。
金崙,南迴路上一個多族群混居的社區,位於金崙溪注入太平洋的小海灣內,又以溫泉聞名。但族人生活除了少數溫泉業者外,仍以農作為主,田裡作物依時節輪作,車站前的農地是部落發展為體驗區的田地,也是長輩們共同工作、交流生活的場所。
這趟的任務:
一是協助長輩將田裡的紅藜收成了,重新整地後再種下花生與洛神。
二是小米田的除草、翻土,整理後讓vuvu播種小米,除了期待秋季收成外,也是保種的重要過程,透過不間斷地種植,小米的品種與種植技術才能夠繼續地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另有一組人則負責竹編工藝的傳承,學習製作vuvu休憩用的Dada(竹床)。
金崙還有一項聞名的產業-夜捕日本禿頭鯊魚苗,工作進行在日出前的海岸邊上,得視潮汐、海象配合得宜方有幸得見,不少同仁特別值了「大夜班」,在民宿主人帶領下,摸黑來到金崙溪口。
晚餐安排在講蜜蜜小餐館的戶外草坪,為了餐後『此風緊古謠隊』的演出;山地飯、奇拿富、地瓜…吃的是排灣族傳統食物,聽著、跳著的是排灣族生活歌謠,唯獨古謠隊隊員的服飾,濃濃卑南風格,自此看見南迴路上族群相互影響的融合。
第二日上午的艷陽,讓大家深刻體會到適當農耕時間的重要,農人在微見光的清晨到田裡忙碌,約莫9點就會準備回家,我們在9-11的艷陽下除草整地,衣服不知濕了幾回?鋤頭、鐮刀與雜草、砂石的抗爭,是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完成任務的標準,是呈現可播種狀態的小米田!
辛苦過後,犒賞的是台東的大山大海,坐落多良部落裡的芙瀨餐廳,是此次主導人-武撒恩與政義回鄉後繼打個蛋民宿後的第二個事業,餐廳的設立,創造部落青年工作機會,也推廣在地食材,用餐同時伴有山海一線的太平洋美景,該是這趟工作假期最愜意的時光。
【金崙部落】
金崙位於東南海岸一座金崙溪注入太平洋的小海灣內,自古就是台灣南部、東西兩岸各族群移棲的必經之路,因此是古代東南海岸上的交通要道。為排灣族虷仔崙社(加仔難)的所在地,虷仔崙為排灣族Kanalung的音譯,因此地盛產雞母珠這種植物,排灣族稱之anaran,故以此為社名。昭和12年,日人取其近音改為金崙。
金崙村有771戶2,531人,有排灣人、閩南人、客家人、卑南人、阿美人、以及魯凱人,其中以排灣人為主要人口,尤其以溫泉社區為排灣族人集中的社區,人口佔絕大多數。
9月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舊社 舊社遺址整理、步道修復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兩梯次同仁前往屏東縣春日鄉力里舊社,協助舊社遺址整理、步道修復。
前進力里社舊址的計畫,在八月南部整個月大雨及海葵颱風影響下,步伐暫止在大漢林道5K處的歸化門社舊址;這個最鄰近族人現居村落的舊社遺址,是日治時期浸水營事件後,為削弱部落力量,將力里大社的部分族人迫遷所建。
因氣候影響,活動安排於山下區域協助環境之整理,簡單地說就是幫忙除草,然而除草機的操作對於同仁而言,也不是平日會接觸的事物,當然要行前訓練先囉。先在古華村的活動中心內進行室內講解,再於古華村內實作練習,在族人熱情陪伴間,這一下午體驗到族人工作、休閒同時進行的真實生活。
第二日來到老歸崇的歸化門社舊址,先清理路邊雜草,再整理殘存的石板屋,半日時間只能清理石縫裡的雜草,一點點地整理傾頹的石板,終歸石板屋的重建非一夕可成,這次只能窺其一二,透過這半日的整理,體會到古老的生活智慧,與排灣族建屋文化之內容。很感謝部落對我們的接納,讓我們機會參與這麼重要且具歷史意義的修復工作!!!
【歸化門社】
崁頭窩山西稜稜尾,大漢林道檢查哨西方約1公里處。歸化門社分兩處,位於稜線北側為100多戶的大部落,位於稜線上的是小部落,旁有教育所。
歸化門原是力里社的耕地,大正3年(1914)年浸水營事件後,日政府陸續將力里社居民遷移到此地,形成歸化門社,原本有7、80戶,因位於山脊上無水可引用,需至山坳挑水,1966年起,陸續遷村至山腳歸崇村。目前仍可看到小學教堂、操場、數十間石版屋遺跡,石版屋大部分建於地面,少部分是半穴居式。
歸化門駐在所,位於歸化門大部落上方,現在台電電線桿編號129號附近,設於1915年;戰後改為派出所,大部落裡設有歸崇國小,1971年廢校。
【關於力里舊社石板屋重建計畫】
這是一個與自然環境長時間拔河的工程,力里社身為春日鄉最大的排灣族聚落,曾經在浸水營的道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61 戶家族的石板屋,無論從歷史建物保存或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切入,都是攸關文化歷史的大事。
這兩梯次的工作只能是個開端,接下來需要更多的投入,重建計畫才能逐步見到成果,以及重建後的維護才是石板屋能持續存在的關鍵,無論如何,希望這次的開端,能夠勾起族人與你我的關注,慢慢地影響更多人們關愛的眼神,成就台灣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復建上的一頁。
【力里舊社】
力里社位於力里山東北方,海拔600-750M 斜坡上。分為大小兩個部落,北邊較低的大部落稱為Kinajian(勒克勒克),南邊位在較高的小部落稱為Contres(鋼脆)。明治38 年(1905)2 月設立駐在所於大部落的上方,力里社的部落人數繁多,根據明治44 年(1911)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的調查,當時力里社有261 戶,1058 人。因大正3 年(1914)的「浸水營事件」中,力里社是帶頭的部落,事後將力里社眾分批遷移到茶茶牙頓社及歸化門社,以削弱部落力量。戰後仍居於力里部落的排灣族於1959 年遷村至山下的七佳村。
【認識石板屋-會呼吸的謙卑建築】
排灣族家屋以石板為材料,部分地區使用木材、竹與茅草或土坯為建築材料。
典型的排灣族家屋,基地為梯型平臺,房屋的地面、屋頂與牆面使用板岩,石板屋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屏東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等地。
一般平民家屋分為家屋內部與前庭兩部分,家屋內部空間為橫向長形,室內靠牆處有臥床,灶設在走進門側牆邊。
貴族家屋在前庭空間上特別寬敞舒適,也有植栽與座椅方便聚會與乘涼,多半設有高約一公尺半、設有立石柱的神聖平臺;貴族家屋正門前橫楣有雕刻裝飾,屋內的中柱與床柱則有祖先雕像神柱;住屋內前面設有床臺,後方則有專門放置陶罐之處。
蓋石板屋在部落是一件大事,通常要動員全部落的人,以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建築完成。
9月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 部落家屋重建與手作古道
台灣是我們的家,台灣人是我們的家人朋友。
朋友就是有需要時喊一聲,大家就會一起來幫忙的吧!!!
2023百靈佳殷格翰工作假期,這次有兩梯次同仁前往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幫忙部落家屋重建與手作古道。
來到最南端的排灣族聚落,高士部落(昔稱高士佛社KusKus),日治時期即因牡丹事件聞名國際,自詡被太陽直追的族人,勤奮是這個部落的特質,"KusKus"即取自砍草時發出的聲息,所以這趟的主要任務先是收集家屋屋頂需用的茅草,俟茅草曬乾整理後,再編整為片狀,作為覆蓋屋頂的草片,屋頂架構好了之後,才能在其下進行石牆夯土的工作。
註:傳統排灣族住屋大眾印象多以石板為建材,實際上因地制宜,以力里大社為界,以北確實多以石板為主,以南因頁岩分布較少,築家屋的材料以木材和茅草居多。
因熱帶擾動雲系影響,南行的路上海面上一直是黑壓壓的雲層,感恩著祖靈保佑,活動中一直是涼爽適合工作的舒適溫度,雖然原定的茅草採集,因採集後無法晾乾處理,等於白工浪費材料而暫緩,改為協助族人們整理農場環境。
近年高士部落在美惠督導的努力下,不斷創造機會吸引年輕族人回鄉,因部落裡有人才有勞動力,少小離家的青年也藉此機會向老人家學習,否則老人凋零後,傳統的生活智慧即失傳,傳統的生活文化也將消逝,至今部落事務多交由22位返鄉青年主理,老人家扮演輔導角色。
【808試辦農場基地】
是與林務局合作推行的林下經濟試驗農場,這裡族人建置有香菇寮、養雞場、養蜂場、菜園等等農事相關的試驗地,生產的作物包裝出售,增加社區收入,可做為社區發展基金。
最近林務局調查農場的小水圳裡有17種的青蛙,很適合做為生物環境教育的場所,規劃著整理一條青蛙廊道,最為遊客親近的地點,既然家屋建置工作無法進行,那就協助香菇寮裡枕木汰換更新與青蛙廊道的建置工作,族人總說的:部落裡不愁沒事做,愁的是沒有做事的人!
結束陰霾天氣,第二梯次同仁遇到好天氣,這周的南台灣陽光果然熱情有厲害,第一日工作依然分三組進行,有力氣的男生繼續青蛙廊道砌石搬運,女生分兩組一組除菜園裡的草,一組隨著vuvu到小墾丁度假村採集家屋用的茅草。
午後烈日,其實是農人休息的時間,但礙於我們來到的時間,Vuvu也只好陪著我們在烈日下割草。
問:為什麼不用割草機呢?
屋頂用的草片,茅草需要有一定長度,用鐮刀割才能確保其完整性,這是個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
我們秀氣的女工班說:趁這機會流流汗、排毒很好!目標是減重2公斤!難怪喊休息喝口水都沒人停手!
第二日為了避開炙熱的艷陽時間,全員6:00晨嵐時分就來到基地,帶起袖套、拿起鐮刀,奮力地進行工作,高效率的團隊作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採集工作。回房梳洗,好好地吃早餐,再回到神社旁的小舖進行族服體驗活動。
註:高士部落的服飾在排灣族裡獨樹一格,沒有繁重的首飾,因地域近客家村庄,以物易物換來花布疋作為服飾的材料,族人自豪著:我們是最美麗的排灣部落!
【高士村】
高士村位於中央山脈南端、恆春半島的東北邊、高士佛山的東側;東北臨旭海村,東向滿州鄉港仔村,東南接位於太平洋海岸旁的滿州鄉九棚村,南接長樂村與四林村,西南臨牡丹鄉石門村,南北隔牡丹溪與牡丹村毗鄰。
【關於家屋重建】
高士部落一直在牡丹鄉的觀光旅遊上表現亮眼,源於部落裡強大的凝聚力,青年會在長輩的領導下,持續用力地運作著,藉由觀光活動傳遞著屬於高士自己的排灣文化。 位於牡丹鄉最南端,與排灣的中心重山間隔,隔壁村落是恆春阿美與客家族群,生活文化自是受其影響,這部分明顯地表現在服飾上;疫情期間遊客的體驗活動從部落裡轉移到神社公園旁的組合屋基地,為完整呈現生活文化,在基地蓋了一間竹編傳統家屋,今年家屋到了翻修的時間,他們準備拆除舊屋,重建一棟更完整的,所以有了這次我們得以參與的計畫。
【高士部落】
高士(kuskuskuskus高士佛社)部落為排灣族paljilauljilaupaljilauljilau群的古老部落,依據遺址考證估計有六百年的悠久歷史,排灣族名「kuskuskuskus」是以除草所發出的聲音而命名,表示每日勤奮除草耕作之意,是族群凝聚力相當強大的強悍部落。為日治時期牡丹地區的政教中心,在高士舊部落中,還留有日治時期公學校及日本神社的遺跡。
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中,宮古島人於八瑤灣上岸後,即是進入高士佛社領域,當時高士佛族人還提供地瓜供宮古島人食用,而後宮古島人不知何故逕自離開。18741874年高士佛社被入侵的日軍焚燬,部落損失慘重,族人對於發生過災難或有人死於非命之處都視為不祥之地,因此無法再回去原來舊社之地,並將當時的舊社稱之為「linivuanlinivuan」,意思為「逃離之地」,可知牡丹社事件對於族人造成之影響。
【高士穀道】
昔日,高士部落位在gadegade(現今高士村聚落上方,高士佛部落永久屋基地處)等地勢較高處,農耕之水田則位於聚落下方高士溪兩側平坦谷地,往來兩地的傳統路徑稱為「sadjungdjungsadjungdjung」,意指回家時,陡峭的路面幾乎可讓鼻子碰到膝蓋。每年在水稻收成後,族人辛勤地扛著收成之稻穀,經由此一古道背負回部落,因此稱之為「高士穀(古)道(si i padai padai djalansi i padai padai djalan)」。 行走在穀道上,在自然的氛圍中與祖靈對話,將「團結、分享、榮譽及熱情」的高士精神,光榮地傳承下去!
【野牡丹神社公園&高士神社】
1939年配合皇民化運動而建,名為「クスクス祠」(KuskusKuskus祠╱高士祠),主祀天照大神。戰後原址曾荒廢多時,只剩石垣基座。
2015015年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一為回饋日本311311大地震台灣踴躍的捐助,耗資10001000萬日圓贈送木造神社,於20152015年88月1111日舉行招魂遷座祭,同月1212日舉行鎮座祭,奉祀高士佛部落戰亡的先靈,採用日本神道與排灣族傳統儀式,並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祈禱下成立。20162016年55月77日豎立鳥居。
野牡丹神社公園設有視野開闊的瞭望台,每年33到55月間,整個小山頭開滿美麗的野牡丹花,和高士歷史穀道,二處目前已經成為高士村推動社區營造及產業發展的重要場域,其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價值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是發展部落深度旅遊的最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