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也許更好」溝通不踩雷、職場更多元

溝通不踩雷、職場更多元


「溝通」是人際間往來的方式,而有效溝通不只是把文字串接在一起,而是在交流、相處能坦然地說出真實的想法與建議。百靈佳殷格翰人力資源部透過Lunch and Learn系列學習時光,邀請新竹市生命線協會員工協助服務中心諮商心理師辛宜娟分享「溝通不踩雷,職場更多元宣導會」,幫助大家能在傳達自己的想法之餘,也能有同理心,更了解對方,進而產生安全感與連結感。

實際上,與人互動時我們都是開著自動導航模式,因此可能在有意或無意間話語或文字會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連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無意識偏見、刻板印性的形成,來自於訊息來源有限、不正確,過度類化,先入為主的判斷,導致當你聽到某些字句就會採取防禦性的溝通模式,進而產生摩擦,甚至擴大衝突。

溝通有六大地雷區: 先入為主的觀念、溝通時缺乏回饋、溝通尺度把握不當、遇事爭辯到底、情緒化,及不善傾聽。而其中「聽」更藏有溝通裡的大學問。聽,不僅只是用耳朵聽,還包括:用心感受、用腦思考、用眼觀察,進而產生同理心,並將溝通轉為支持性溝通。

而在回饋時,避免話語含有人生攻擊,同時也要具體設立界線、釐清對方意圖,直接清晰的溝通。簡單套入一個表達「我…訊息」的公式,

  1. 當你…(描述具體事件)

  2. 我覺得…(描述自己對這事件的感覺)

  3. 我希望…(表達希望對方改變之具體行為)

  4. 我相信…(肯定彼此的關係)

溝通三要素:傾聽、觀察、同理心,「接受自己、尊重他人」皆為溝通的基礎。倘若能尊重並接納每個不一樣的差異,不論性別、外貌、年齡、職位高低、種族、文化背景等,大家能感受到被尊重以及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而時下各大企業都在推廣的「多元共融」,也能從日常工作、生活中做起,讓每一個對話都是有效溝通,並能拿到最好的效果。
 

友善服務

列印內容